中山先生的百年电力梦
来源:    发布时间: 2015-11-09 08:16   3440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中山先生的百年电力梦

11月8日,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举办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活动的决定》。

2016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国父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站在时代前列,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他尤其呼吁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一个兼具民主思想与科学情怀的人,一个心怀世界风云与百姓福祉的人,一个能够深察历史与洞见未来的人。

明年适逢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年之际,让我们怀着尊敬之心,抖落历史的风尘,穿越日月的光华,回眸中山先生对于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论述,追溯其探求民族自强的轨迹,并用今人的视野和角度,解读其电力梦想,一窥其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务实、开放的发展观,启示未来。

一、电力革命必将席卷中华大地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欧美各国正经历第二次技术革命,即电力革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逐步向自动化、现代化工业过渡,电力革命所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和对社会进步的影响要比蒸汽机所引起的变革深远的多。在西方国家游历的中山先生,也敏感地注意到了这种趋势。电力文明的星星之火,借助洋务运动在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开始燃烧。

1894年,中山先生先生以忧国忧民之心,"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犹所不辞"之志,而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定国安邦之道。"窃文籍隶粤东,世居香邑,曾于香港考授英国医士。幼尝游学外洋,于泰西之语言文字,政治礼俗,与夫天算地舆之学,格物化学之理,皆略有所窥;而尤留心于其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

泰西之儒以格致为生民根本之务,舍此则无以兴物利民,由是孜孜然日以穷理致用为事……格致之学明,则电风水火皆为我用。以风动轮而代人工,以水冲机而省煤力,压力相吸而升水,电性相感而生光,此犹其小焉者也。至于水作汽以运舟车,虽万马所不能及,风潮所不能当;电气传邮,顷刻万里,此其用为何如哉!然而物之用更有不止于此者,在人能穷求其理,理愈明而用愈广。如电,无形无质,似物非物,其气付于万物之中,运乎六合之内;其为用较万物为最广而又最灵,可以作烛,可以传邮,可以运机,可以毓物,可以开矿……然而取电必资乎力,而发力必藉于煤,近又有人想出新法,用瀑布之水力以生电,以器蓄之,可待不时之用,可随地之需,此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者也。"(《中山先生全集》第一卷,第8~12页,中华书局1981年8月)

这一段对电能的论述,是中山先生于1894年28岁时,上书清政府直隶总督李鸿章,洋洋八千言谈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中,对电能的认识与作用的陈情。是中山先生最初萌发的实业救国的思想,一片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故"有不徒于世之心,则虽处布衣,而以天下为己任……不待文王而犹兴也"的肺腑之言。

中山先生"上书"时,中国的电业寥若晨星,而广大乡村虽不见"如囊萤、如映雪",却绝大多数是清油灯盏照明,交通较畅的城镇只能用上洋油灯。1882年英国商人狄斯˙罗和魏特迈等3人,在上海开办"电光公司",安装12千瓦的火力发电机一台,于是年7月发电。此后,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于1890年在北京西苑,安装了14.7千瓦发电机发电,供其享受。1892年在云南昆明市郊滇池出口螳螂川,建设石龙坝水电站装机480千瓦。这就是旧中国的电力创业史,属于自己的电能。爱迪生幻想的所有家庭夜晚都有一轮小太阳熠熠生光的时代,这对贫穷落后的中国工农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1911年,在武昌革命起义的隆隆炮声中清王朝被推翻了。民主革命先驱中山先生以伟大革命家的胆识,把握着时代的脉搏,研究着中国大地的物质资源,思考着革命胜利后的强国之道。1912年5月发表了为沟通南北大动脉建设10万英里的铁路计划;又于1913年3月赴日本考察铁路、工业、商贸,谋划振兴农桑、兴办工业、建设交通以推动城乡经济大发展。如此必须"不事劳人力而全物力",开发电能则是至关重要的。

中山先生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准确预测电力革命在淘汰蒸汽机后,必将席卷中华大地,中国“将来必尽弃其煤机而用电力也”。他还在中国大声疾呼并庄严的宣告了世界范围内“电气时代”的到来,指出“今日人类之文明,已进于电气时代矣,从此人之于电,将有不可须臾离者矣。”

1894年6月,甲午战争前夕,海外游学归来的中山先生时年28岁,风华正茂的他勇敢上书清政府直隶总督李鸿章,洋洋八千言,大谈富强之经、治国之本,指出必须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他寄望向当时这位清庭重臣讲事实,摆道理,促其实行较大幅度的改革,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李鸿章或许焦头烂额于其它事,或者根本就对此不以为意。此请愿,最终石沉大海。然而,中山先生却经此事而亮相,开始登上了波云诡谲的中国近代历史舞台。颇值回味的是,中山先生上书大谈了电力的作用。他说:如电,无形无质,似物非物,其气付于万物之中,运乎六合之内;其为用较万物为最广而又最灵,可以作烛,可以传邮,可以运机,可以毓物,可以开矿……将来必尽弃其煤机而用电力也……然而取电必资乎力,而发力必借乎煤,近又有人想出新法,用瀑布之水力以生电,以器蓄之,可待不时之用,可供随地之需,此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者也。由此而推,物用愈求则人力愈省,将来必至人只用心,不事劳人力而全役物力矣。此理有固然,事所必至也。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中山先生谈到了三层意思。一是电力工业前景光明,电力必将会把蒸汽机取而代之,此事不可不察;二是电为二次能源,有其物理特性,可以用多种形式获取,如煤炭,如水力等,且电可储存。三是电力运用的成效,在于能够带来劳动力大解放,造福人类。电力革命是又一次动力技术革命,其所释放的巨大生产力是18世纪蒸汽动力革命所望尘莫及的。

这其中,第三点尤为关键。这与其后来所谈到的“……一国之中,土地不论大小,人口不论多寡,其生产力强者国常富。”“(国家)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百余年前的中国,有如果先进的思想,是殊为难得的。